▌展覽介紹

在逛之前,對於膠彩畫沒什麼概念,不知道有什麼特色,因此想先從我在展覽獲得的資訊來說說什麼是膠彩畫。

膠彩是一種「用膠做為媒劑調和色粉作畫」的藝術類別。帶有複雜的材料學知識與手感技法,可高度展現創作者身體感的媒材

礦物研磨成粉,加入膠質後,即可讓顏料附著於紙上,進行顏色的加入

Untitled 20241207 185726 Medium Medium Medium Medium.jpeg

4936A707-8F78-4B77-BAA0-E053542845F8_4_5005_c Medium.jpeg

552A57CD-32CD-4A5E-8662-D67A139CB0AC_1_102_o Medium.jpeg

上色的操作方式

image.png

不同的礦物特性,會有不同的顏色

Untitled 20241207 185705 Medium.jpeg

Untitled 20241207 185836 Medium.jpeg

除了顏色的差異,也有三種不同的類型

  • 天然礦物具備層次感和耐久

  • 新岩降低了價格,同時也給予更多顏色

  • 水干顏料雖然少了高低的起伏的肌理,但價格便宜,很適合初學者入門

Untitled 20241207 185949 Medium.jpeg

百年尋道

膠彩畫在 1977 年才正式被定名,不然過去都是被稱為東洋畫。

展覽將時序分成五區,條列如下,會在下面依序展開

  1. 初始的傳播與美展

  2. 誰是國畫

  3. 膠彩的斷層

  4. 傳承起始

  5. 現在的匯聚

直到最後膠彩畫在台灣不再孤獨,而是承續著前人不斷的前行。

(以下標題皆是直接取用展覽的解說標題,內容上則參雜個人的感受,並做了許多的修剪,現場的說明更為詳細)

第一區 初相見|汲學

日治時期日臺的書畫交流,開辦的臺展與府展,更是促使了以台灣自身的特有地理人文來創作。當時更吸引了許多台灣人赴日習畫。我自己覺得這時候的畫作是台灣最精彩的時候,國民政府來台後,施行戒嚴後,畫作就消失了。

像下圖林阿琴的《黃莢花》1934,顏色細緻典雅

Untitled 20241207 170804 Medium.jpeg

同時也要感謝當時許多的日本老師來台傳授,成功為台灣播下膠彩畫的基石,為之後渡過混亂的畫種起源與斷層,有了足夠的力量撐過去。下面是鄉原古統的《臺北名所繪畫十二景》1920s,結合浮世繪描繪鄰近的生活,貼近膠彩畫題材非常具備生活化。

Untitled 20241207 171125 Medium.jpeg

自己心中在日治時期最愛的畫家陳進,1935 年的作品《手風琴》 詳實的記載當時的摩登少女,手風琴品牌是日本當時非常嶄新的樂器,而且當時有女子學樂器的習慣

Untitled 20241207 172022 Medium.jpeg

然後有一個展區在整理沒有開放,但裡面有雙牛圖,之前在北師美術館看過,也是蠻不錯的作品!

第二區 遇紛爭|探源

國民政府來之後帶來的水墨畫與原本的膠彩畫,在當時都被稱為東洋畫,那誰才是正統國畫。雖然台籍創作者曾提出朔源到南北宗的歷史 (南宗水墨筆意墨韻、北宗色彩山水),最後沒有成功融合,分成一部的水墨畫與二部的膠彩畫拆家,但仍互相學習。

像是下面這幅郭雪湖的《竹林急雨》1950,動物與竹子間的表達巧妙的融合再一起

Untitled 20241207 173638 Medium.jpeg

這時現在主義抽象畫風的興起,也帶動了對應的嘗試,如下圖郭禎祥的《室內》1957

Untitled 20241207 172627 Medium.jpeg

第三區 守畫域|定名

雖然取得了國畫二部的正名,但卻因質疑不斷,而在台灣只能透過私塾傳授。更在之後1972與日本斷交,國畫二部的名稱也被取消。只能在接下去的十年,林之助以畫室推廣,守住傳承。

直到 1977 年「膠彩畫」這個定名,才得以推廣自身的媒材論述與各種風貌的可能性,逐漸受到認同。而在 1983 年開設的膠彩畫部,是獨立的開端卻因缺少內外刺激,而停滯。

展覽中有些窗戶,是當時的窗戶風格,我覺得是想說明膠彩畫是貼近人,是生活畫,如同一開始的鄉原古統描繪自己常去的地方,窗外則是我們最常接觸外面的媒介。

Untitled 20241207 180013 Medium.jpeg

陳永森的貓咪《獅貓八美嬌》。各有各的特色,非常的生動。背景色柔和的色調,用色淡雅細膩,融入西方的色彩運用。但給我一種油畫水彩的混合?

Untitled 20241207 180513 Medium.jpeg

貓咪眼睛亮金金,底部顏色

IMG_1117.jpg

1988 年陳進的《路意斯安那所見》。相較於 1945 年左右的作品,我覺得背景的填滿給我截然不一樣的感受,但還是可以從線條細節找到膠彩畫細緻的筆觸

Untitled 20241207 181708 Medium.jpeg

第四區 啟學制|定名

林之助自 1985 年在東海大學美術系的膠彩畫課程,雖然只有三年,但卻是大學教育開始膠彩畫的起源,促成了接下去多個大學美術科系也有相關課程,1995 年的研究所,企圖獲得更多而引動的赴日留學,填上日本畫在斷聯後的知識。

除了日本外,也與有膠彩畫傳承的日本、韓國、中國建立交流討論,在名稱、媒材特質、媒材範疇、發展源流、個人創作表現性,進一步推深膠彩畫的各種可能。這一區的作品多樣性很高,很有意思。

窗戶的改,來到近代

Untitled 20241207 182102 Medium.jpeg

莊士勳《月眉山腰上的黃昏》2015 ,拉回到早期膠彩畫的浮世繪影子,這幅則是完全不一樣的氛圍,但不變的是貼近生活的題材。

Untitled 20241207 182354 Medium.jpeg

這個白色太猛了,哭惹

原本是水墨畫的人,後來膠彩畫給予他色彩的可能性,特別是礦物顏料,就跑去學習,開始創作

Untitled 20241207 183716 Medium.jpeg

▌作品摘錄

Untitled 20241207 171440 Medium.jpeg

畫裡面的輕重表現,石頭的描邊與花朵的顏色,現場看非常細節

圖一: 鄉原古統《夏之庭》1937

Untitled 20241207 172130 Medium.jpeg

圖二:林之助《小閒》1939

藍白的色調,典雅細膩的線條,生活感的服務生圍繞火爐閒聊的場景。像是我不經意闖入了他們的小圈圈

Untitled 20241207 172305 Medium.jpeg

圖三:陳進《眺望》1945

這個表情實在太好笑了,像是終於爬上來才發現「啊,走錯啦」

Untitled 20241207 174737 Medium.jpeg

圖四:陳永森《五貓戲牡丹》1948

貓咪拍一下,神情畫得像是日本鬼怪的妖狐。認識陳永森這個畫家了,很喜歡。

Untitled 20241207 181415 Medium.jpeg

Untitled 20241207 181510 Medium.jpeg

圖五:陳永森《鍾馗嫁妹》1975

真的畫鬼怪的陳永森,畫面中綠色雖然帶來懸疑,但對我來說表情實在讓我太出戲了

Untitled 20241207 181034 Medium.jpeg

圖六:陳進《北港朝天宮》1966

石獅子表情太有趣惹

Untitled 20241207 182544 Medium.jpeg

圖七:袁旃《凝雲》2005

有背景,顏色跟過去的不一樣色調風格

Untitled 20241207 182756 Medium.jpeg

圖八:洪江波《金針花》2006

金針花跟後面的山,不一樣

Untitled 20241207 184352 Medium.jpeg

Untitled 20241207 184447 Medium.jpeg

圖九:饒文貞《初.絡》

顏色好舒服

Untitled 20241207 184541 Medium.jpeg

圖十:李貞慧《悠遊》2006

讓我想到透納的作品,我最喜歡的風景畫家

▌展覽資訊

喧囂的孤獨:臺灣膠彩百年尋道

  • Duration: 2024/10/12 - 2025/02/02
  • Location: 臺北市立美術館 | 台北市中山區中山北路三段181號
  • Open: 週一休館,週二至週日 9:30-17:30,週六 9:30-20:30
  • Ticket: 普通票 30 / 17:00 過後免費參觀

.

.

.

#當代展覽 #展覽速報 #展覽資訊 #台北展覽 #展覽 #看展 #展覽推薦 #展覽資訊 #展覽活動 #藝術展覽 #藝術家 #吹冷氣 #exploretaipei #taipeiexpat #taipeiexhibition #exploretaiwan #原畫 #畫展 #arttaipei #當代藝術 #美術館 #博物館 #exhibition #museum #kiwiartwor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