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覽資訊
📍 美術館/畫廊 地圖庫 | https://maps.app.goo.gl/QtnxeppgTYKjodUVA
建議點開目錄,快速跳轉。
標題有符號,其意義如下:
🔰 - 在這個月新上的展覽
⛔️ - 即將在這個月結束
北美館/當代館都沒什麼展覽,真令人傷心。幸好忠泰美術館有新的展,不過是建築類型的,感覺會跟之前北美館的蠻相關的。至於富邦的梵谷應該會晚一點再去看,蠻期待的。再來攝影中心的新展,專門展示日治時代的生活,如果是在其他館的話,可以期待有更多的敘事,不過攝影中心通常文字描繪比較少一點。
美術館們
臺北市立美術館 北美館 TFAM | 圓山站附近
IG | @tfam_museum
開放時間 | 週一休館,週二至週日 9:30-17:30,週六 9:30-20:30。
票價 | 2024/09/17 - 2024/10/04 因展覽減少,故開放免票入場 (普通票 30。17:00 過後免費參觀)
之間 II—徐瑞憲個展
展期 | 2024.07.27 (六) - 2024.10.20 (日)
三樓 3A
📕 官方展覽介紹
2022年2月24日,俄羅斯入侵烏克蘭,引起了全球的關注。同年3月18日,烏克蘭利維夫市集廣場(Rynok Square)擺放了109輛嬰兒車,悼念在俄羅斯入侵的23天內因戰爭而失去生命的109名孩子。這個名為「Tsina Viyny(戰爭的代價)」的活動,旨在喚起全球對烏克蘭兒童因戰爭而受害的關注。
這個事件深深觸動了我們。我們希望通過藝術創作來記錄和呈現這段歷史。我們相信,藝術是一種強大的媒介,能夠喚起情感和思考,使更多人關注戰爭的殘酷現實。
「之間II」為一個結合機械動力、人機互動和聲音的大型裝置藝術作品。以100輛嬰兒車為視覺主體,每輛嬰兒車承載著不同訊息、音樂或聲音,代表著戰爭中受到影響的各個年齡、性別和職業的人們。這些聲音可能包括戰爭傳來的隆隆聲、炮彈聲、警報聲,以及音樂、哭泣、唱歌、朗讀和生活故事等。
觀者推動嬰兒車時,聲音即被啟動,每個獨特的敘事一一展開,並與裝置空間中的環境聲音交織結合,觀者將能體驗一種具體而又抽象的音景藝術。
在創作初期,我們發起了募集嬰兒車的行動,在短短兩個多月內,收到了來自台灣各地熱心父母捐贈的100多輛嬰兒車。此外,我們邀請了烏克蘭人參與這項藝術計畫,並遠赴戰火中的烏克蘭進行實地記錄、採集聲音和收集資料。
透過這個計畫,呈現這段殘酷戰爭的真相和影響,傳達烏克蘭人民的困境,為何而戰?更強調國家民主、自由與主權的重要性。同時,也希望凸顯在戰火之下被淹沒的人民的聲音。我們相信,以各種形式發聲的集體力量是能被看見的。
帝國的標本—蔡咅璟個展
展期 | 2024.07.27 (六) - 2024.10.20 (日)
三樓 3B
📕 官方展覽介紹
1945年太平洋戰爭結束,隨著臺灣政權轉移,身處於各博物館的標本有的四處流落,甚至荒廢,有的失去文件紀錄,然而標本是一種目的性的產物,當其目的性不再存在時,懸宕的意志與欲望讓祂們變成一種很尷尬的存在,隨著現代化的進程,祂們的身體成為物種的代表,我們該如何觀看這些被佚失的標本並理解祂們?本次展覽試圖在科學與歷史中透過非科學的方式與祂們溝通並共作,讓祂們在科學之外、帝國之外、歷史之外成為自己。
假山水 - 陳以書個展
展期 | 2024.07.27 - 2024.10.20
展廳 | 三樓 3A
📕 官方展覽介紹
陳以書《假山水》系列作品 (2020- 2024),以太湖石造景為動機,並且受到義大利攝影師Luigi Ghirri (1943-1992) 拍攝遊樂園假山之啟發,探討圖像在真實與虛幻間的呈現。
藝術家運用石形的堆疊構圖,將「假山」的概念植入畫景,並凸顯其基座的橫切底線,提示觀者以虛入實的意圖。
2022年,藝術家納入當今烏俄戰爭議題,試圖於畫面中的地景圖像反覆推移抽象的框線與色塊,提供觀者思索關於國界/ 國土、界線/ 定位的問題。
👁️🗨️ 個人心得
大家都來看你了—倪祥個展
展期 | 2024.07.27 - 2024.10.20
展廳 | 三樓 3A
📕 官方展覽介紹
臺灣已邁入超高齡社會,親照如同異域封城
照護者們每天都在處理內亂:近百、癌症、精障、囤積症……什麼都來一點,什麼都回不去
很幸運支持的家人們從沒放棄我們
但條件不如我的人們又該如何?
觀察自己在裡面的位置、角色變化,是共犯亦是革命
當你說「大家都來看你了」
當你被告知「大家都來看你了」
親照至親離開的人才懂,自己一部分也離開的無措感
儘管政府已投入大量資源應對,
臺灣各個角落還是默默搭起長照戰壕
警報響起時,我可能不在
如果我在,也可能是為我而響
👁️🗨️ 個人心得
台北當代藝術館 | 中山站附近
IG | @mocataipei
開放時間 | 週一與國定例假日休館,週二至週日 10:00-18:00
票價 | 100 元
🔰 Beta+ (9/28~)
- 展期 | 2024.09.28 - 2024.12.29
📕 官方展覽介紹
探討資訊與新媒體時代下的短暫性、有效性,以及在快速變化的數位世界中,藝術家如何重新思考其創作方式。
策展理念
- 展覽的策展理念圍繞在當代數位技術和新媒體的迅速發展背景下,探討人們追求新鮮資訊的消費模式和短暫性的問題。它反映了即時性在當前視覺文化中的重要性,並展示了藝術家如何應對技術不斷更新的挑戰。
參展藝術家介紹
- 共有來自蒙古、法國、新加坡和台灣的九位/組藝術家/團隊參展。他們透過不同的媒材和技術,從多重視角探索當代環境與視覺文化的挑戰。
作品概述
- 作品涵蓋數位技術、算法、化學材料、表演與情境的多樣轉化方式。藝術家通過動態創作過程,使展覽空間不斷重組和變化,為觀眾帶來即時性和歷時性的觀展體驗。
關鍵作品亮點
即時性創作:藝術家的作品不是靜態展示,而是隨著展覽過程中的互動與重新組合,不斷變化,強調創作的即時性與互動性。
短暫性體驗:展覽呈現的內容具有短暫性,觀眾能夠目睹作品在時間中的演變過程。
作品創作背景
- 每位藝術家根據快速變化的社會與技術,重新思考其創作方式,反映出他們對當代視覺文化和資訊消費模式的思考。作品不僅涉及技術和媒材的更新,還試圖探討藝術創作在這樣的環境中如何進行。
觀展體驗
- 展覽鼓勵觀眾主動參與,與藝術家和作品互動,體驗作品的動態變化。這種互動和演變的方式使觀眾感受到作品的無常性與資訊的短暫性。
展覽結構
- 展覽呈現為一個動態的、持續變化的過程,而非傳統靜態的呈現方式。這種結構強調了作品的即時性,並為觀眾帶來獨特的參與感。
展覽與時代的關聯性
- 「Beta+」展覽深刻反映了當代技術迭代的加速與即時性消費文化,討論了這些現象如何影響藝術創作和展示方式,並預示了未來的可能性和挑戰。
👁️🗨️ 個人心得
⛔️ 北師美術館 | 科技大樓站附近
目前休館中
IG | @montue2011
開放時間 | 週一與國定例假日休館,週二至週日 10:00-18:00
票價 | 此展覽免費入場
忠泰美術館 | 忠孝新生站附近
IG | @jutartmuseum
開放時間 | 週二至週日 10:00-18:00 週一固定休館
票價 | 全票150元、優待票100元(學生、65歲以上長者、10人以上團體)
🔰 臺灣建築的解嚴世代 (8/31~)
- 展期 | 2024.08.31 - 2025.01.12
📕 官方展覽介紹 (AI 整理)
展覽名稱與主題:
「臺灣建築的解嚴世代」——探討臺灣解嚴後的建築發展及其對社會變遷的影響。策展理念:
透過分析 1980-2010 年間臺灣建築的發展,聚焦於「解嚴世代」的建築師們,展現出他們的創新與非傳統的建築風格,並辯證這群建築人如何透過集體力量反轉傳統價值觀,改變臺灣建築的面貌。參展藝術家介紹:
主要由龔書章擔任總策劃,研究小組成員包括王增榮、吳光庭、郭文亮、詹偉雄、褚瑞基、王俊雄、林芳慧等,這些建築師和學者是臺灣建築領域的重要人物,他們對於建築設計及城市發展有深刻見解。作品概述:
展覽呈現了解嚴世代建築師的代表作品,並通過展覽、媒體與設計等不同角度,展示他們如何表達「不連續性」的特質——即不再遵循過去的傳統,而是探索新的建築語言。關鍵作品亮點:
重點介紹解嚴世代建築師的作品,這些作品以創新設計打破了過去的建築框架,體現出對自由、個性和社會變遷的回應。作品創作背景:
這些作品大多受到臺灣解嚴前後的社會與政治變革影響,展現了建築師們追求自由、解放及個人創作空間的努力。觀展體驗:
觀眾將通過精心設計的展覽空間與多媒體互動,深入了解這一代建築師如何在社會劇變中找尋自身的定位與發展。展覽結構:
展覽以時間為主軸,分區展示解嚴前後臺灣建築的演變,同時也以不同主題區呈現建築師們的作品與理念。展覽與時代的關聯性:
展覽探討臺灣解嚴這一重要歷史事件對建築發展的深遠影響,並剖析當代建築與社會、經濟、政治變革之間的緊密關聯。學術或歷史背景:
展覽涉及 1987 年臺灣解嚴的歷史背景,並將建築發展與當時的民主化進程相連,提供豐富的歷史資料作為參考。
這次展覽旨在讓觀眾了解臺灣建築在解嚴後如何脫離傳統束縛,探索新的設計思路與價值觀,並思考建築師如何透過創作,回應社會劇變中的挑戰。
👁️🗨️ 個人心得
富邦美術館 | 市政府&永春站附近
IG | @fubonartmuseum
開放時間 | 週二休館,週三至週一 11:00-18:00
票價 | 預約購票制。雙展展覽早鳥票 880 元,原價 1200 元
⛔️ 真實本質 羅丹與印象派時代
展期 | 2024.05.04 (六) - 2024.09.23 (一)
📕 官方展覽介紹
本次展覽不僅展示雕塑家奧古斯特.羅丹藝術生涯中的經典鉅作,也呈現與他的同時代印象派大師們的作品。此外,展覽中的另一個亮點,是由倫佐.皮亞諾及其建築工作室(Renzo Piano Building Workshop)所打造的全台灣最大的無樑柱展廳。如同倫佐.皮亞諾建築工作室的建築設計的理念,富邦美術館同樣期盼在車水馬龍的信義商圈中打造一座城市綠洲,營造一個鼓勵藝術探索和文化參與的環境。
🔰 梵谷:尋光之路 (8/24~)
展期 | 2024.08.24 - 2024.11.11
展廳 | 3樓 日光展廳
📕 官方展覽介紹 (AI 整理)
展覽名稱與主題:
《梵谷:尋光之路》——探索梵谷在繪畫中對光影與色彩的探究,以及這些元素對其藝術風格轉變的重要影響。策展理念:
展覽聚焦梵谷創作中的「追光之旅」,特別是他從初期的荷蘭寫實風格轉變為後印象派大膽用色的過程,展示梵谷如何通過光線與色彩來表達情感與自然的深刻聯繫。參展藝術家介紹:
文森.梵谷(Vincent van Gogh),荷蘭後印象派大師,作品以強烈的情感、流動的筆觸及鮮豔的色彩著稱,對20世紀藝術發展影響深遠。作品概述:
展覽呈現梵谷的25幅珍貴畫作,涵蓋其早期在荷蘭深受古典影響的灰暗色調作品,及其在巴黎與亞爾期間,轉向鮮明色彩與光影探索的代表作品。關鍵作品亮點:
來自荷蘭庫勒穆勒美術館的珍稀館藏,包括梵谷在巴黎轉變風格的畫作以及他在亞爾的成熟期作品,這些作品體現了他對光線與色彩的敏銳捕捉。作品創作背景:
梵谷在1886年移居巴黎後,受到印象派及日本浮世繪的影響,逐漸放棄灰暗的色調,轉而使用高彩度顏料,並在1888年到亞爾後,風格逐漸趨於成熟,筆觸更為流暢,色彩鮮明,充滿情感表達。觀展體驗:
觀眾可近距離觀賞梵谷的真跡畫作,並透過多媒體展示深入了解梵谷對光影及色彩的獨特詮釋,展覽以豐富的感官體驗重現梵谷的「追光之路」。展覽結構:
展覽分為數個階段,從梵谷的荷蘭時期、巴黎時期再到亞爾時期,按時序呈現其風格的演變,並強調光影對其作品的影響。展覽與時代的關聯性:
展覽反映了19世紀末歐洲藝術界的變革時期,特別是印象派和後印象派運動對光影和色彩的關注,並探討了梵谷如何透過自己的創作回應當時的藝術潮流與個人內心的掙扎。學術或歷史背景:
展覽涵蓋梵谷在1880年代創作過程中的歷史背景,解釋了他如何從寫實主義逐漸轉向後印象派的風格,並深入剖析他的藝術探索與心路歷程。
此展覽提供觀眾一次難得的機會,從中感受梵谷對光影的追求及他在藝術史上的非凡成就,並體驗他深沉情感與創作的獨特魅力。
👁️🗨️ 個人心得
國家攝影文化中心 | 台北車站附近
IG | @ncpi_taiwan
地址 | 臺北市中正區忠孝西路一段70號
票價 | 免費
⛔️ 反身顯影:多重鏡像中的自我身影
- 展期 | 2024.05.16 - 2024.09.22 (日)
📕 官方展覽介紹 (用 chatgpt 摘要)
鏡像中的自我形象:
探討藝術家如何透過自我凝視和影像重構展示自我意識和文化背景。
觀察不同時期藝術家對自我形象的不同詮釋。
當代身體文化現象:
探討當代藝術家如何延伸自我認同和自我反身性思考至身體和環境場域的對話。
了解自我影像在當代身體文化中的意義和價值。
跨時代的圖像寓意:
了解藝術家如何表達生命經驗和社會集體記憶。
欣賞自我影像在不同時代和文化背景下的多義性和反身性指涉。
🔰 典藏開卷:日治時期寫真帖中的臺灣 (9/5~)
展期 | 2024.09.05 - 2025.01.05
展廳 | 301-303展覽室
📕 官方展覽介紹 (AI 整理)
展覽名稱與主題:
《典藏開卷:日治時期寫真帖中的臺灣》——展示日治時期臺灣的影像紀錄,透過寫真帖中的照片描繪殖民時期的社會、文化與經濟發展。策展理念:
展覽立基於專家學者的研究,精選寫真帖中的珍貴照片,並通過圖文並茂的介紹,讓觀眾以影像形式了解日治時期的臺灣社會風貌,深入探索當時的殖民地治理與發展。參展藝術家介紹:
策展團隊由鍾淑敏、沈佳姍、鄭麗玲等學者組成,專注於日治時期臺灣影像資料的研究與詮釋。作品概述:
展覽展出超過350幀影像,來自6部寫真帖(共9冊),包括政治、經濟、社會發展以及自然風光的記錄,反映了殖民政府的治理成果與時代背景。關鍵作品亮點:
《行啟紀念寫真帖》記錄了1923年裕仁皇太子巡視臺灣的行程,影像展示了當時的殖民地建設與社會風貌;《大正八年台北廳下虎列拉流行概況》則反映了1919年霍亂疫情期間的防疫措施與社會影響;《臺灣寫真通信》則展示了臺灣的自然風光與文化遺產。作品創作背景:
這些寫真帖多由日治時期的官方機構或民間出版,影像雖帶有殖民統治的宣傳目的,但同時也為後世留下了珍貴的歷史檔案,記錄了當時的社會現實與文化景觀。觀展體驗:
展覽透過影像與文字的結合,邀請觀眾探索日治時期的臺灣,提供深入了解這段歷史的機會。展覽以照片中的人物、事件、地點和背景故事為主線,設計出富有層次的視覺與知識體驗。展覽結構:
展覽分為不同展區,依據寫真帖的主題如政治活動、防疫實況、風景名勝等進行展示,讓觀眾逐步了解日治時期的各個面向。展覽與時代的關聯性:
展覽呈現了日治時期臺灣在政治、經濟、衛生等領域的發展,透過影像資料回顧這段歷史,同時也與當代的公共衛生議題產生對照,如同當前人們面對疫情時的防疫經驗。學術或歷史背景:
展覽的背景基於日治時期臺灣的殖民統治,並通過照片揭示當時的社會結構、城市建設與文化交流,展示了日治後期臺灣與日本之間的政治經濟關係。
這次展覽不僅讓觀眾看到百年前的臺灣景象,也提供了對歷史、文化及殖民時代社會運作的反思。
👁️🗨️ 個人心得
國家臺灣博物館 | 台大醫院站附近
IG | @taiwanmuseum
官網 | 國立臺灣博物館 (ntm.gov.tw)
地址 | 臺北市中正區襄陽路2號(二二八和平公園內)
開放時間 | 週二到週日每日 9:30-17:00
票價 | 全票 30 元;半票 15 元
有「常設展」與「特展」,一票兩個展都可以逛
捷克城堡與堡邸
- 展期 | 2024.06.13 - 2024.11.30 (六)
📕 官方展覽介紹
由專人帶領探索歐洲自中古世紀以來捷克城堡中所孕育獨特的藝術及文化,包括知名的世界文化遺產─「布拉格城堡」及「切斯基庫倫洛夫城堡」等珍貴歷史,透過建築、庭園、內部裝飾、古堡百餘張珍藏影像及博物館重要藏品重現國人眼前。
師大美術館 | 古亭站東門站附近
IG | x
地址 | 臺北市大安區和平東路一段129號
開放時間 | 週二至六 10:00-17:00
票價 | 免費
典藏精選展
📕 官方展覽介紹 (AI 整理)
展覽名稱與主題:
《典藏精選展》——聚焦70年來的師大美術典藏,這次展覽以瓶花、靜物為主題,呈現靜物繪畫在藝術創作中的悠久歷史與日常觀察。策展理念:
展覽通過靜物繪畫展示藝術家對微小事物的細膩觀察,並表現出平靜、舒適的居家氛圍,讓觀眾在炎熱的夏日中感受到生活中的愜意與寧靜。參展藝術家介紹:
參展作品來自1947年以降的師大美術系畢業生與教授的捐贈和留校作品,這些藝術家在美術教育和專業創作領域都有深遠影響。作品概述:
展覽精選了以瓶花、靜物為主題的畫作,這些作品通過描繪室內場景、窗戶、桌椅等,展示了藝術家對靜物的深入探索,並以此表達個人情感和日常生活的觀察。關鍵作品亮點:
典藏作品中包括了多位國內外著名藝術家的靜物畫,這些作品以細膩的筆觸與色彩呈現出簡單卻富有情感的日常物品,讓人深感共鳴。作品創作背景:
這些靜物畫不僅是繪畫技巧的展示,也表現出藝術家對於日常生活、物質世界及情感表達的深刻觀察,從瓶花、果實到家具等微小物品中找到創作靈感。觀展體驗:
觀眾可以在舒適的展覽氛圍中欣賞到一系列靜物作品,體驗這些畫作帶來的平靜和生活美感,進一步感受日常生活中的寧靜與細膩之美。展覽結構:
展覽依據作品的主題和年代進行分區展示,強調不同時期、不同背景的藝術家對靜物的共鳴和契合。展覽與時代的關聯性:
靜物畫在各個時代中都是表現日常生活與情感的重要形式,展覽中的作品呼應了現代人對於家庭、安定感以及生活中簡單美好的追求。學術或歷史背景:
展覽延續了師大美術系自1949年以來的畢業作品留校傳統,展示了幾代藝術家在美術創作與教育領域的成就與影響。
這次展覽讓觀眾在寧靜的藝術氛圍中感受瓶花、靜物的美,並透過這些日常物品的描繪體會到藝術家對生活的熱愛與深思。
📃 說明
CHANGELOG
- {ADDED} 美術館的 google map 清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