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影像氾濫的數位時代,如何將日常記錄轉化為藝術創作。展覽試圖挖掘這些隨手拍攝或記錄的影像背後的故事,展現個人經歷和主觀視角的價值。
每個人都可以隨手紀錄,然後彙整成自己專屬的攝影展。一件充滿故事,述說自己的,就算是截圖,或是工作上在白板上畫的內容,一切都是因為有意義而被記錄下來。至於光雕或是影像,是服務美感吧。希望藝術能傳達更多的想法概念。
程式隨著時間,越來越容易上手,不再是專屬於工程師的技能。只要簡單的呼叫生成式 AI,什麼都可以做得到。藝術家,除了過去單純的機械呈現,現在反而是討論什麼才是藝術?該如何呈現?或者是從現在生成式 ai 爆炸的世代,資訊爆炸的焦慮,藝術家觀察到了什麼?是現在,是未來,將面臨的可能會是什麼,是真正的焦慮,還是伴隨我們成長。
迷因,新聞,影像的氾濫,傳播有效。每個人都是相手,每個人也都是評論家,但真正懂內行的人,會不會被排擠在外。介面的轉變,從書籍、電視、手機,從主動閱讀、被動接收、主動滑動,究竟這個「主動滑動」是不是我們真正的自由意志,或只是被豢養的廣告兒童,隨意將注意力幣賣掉的我們。
靜下來。
▌作品摘錄
圖一 ~ 圖二:吳宜曄《Generative Data》 / 網路、機器學習應用程式、顯示螢幕 / 2024
藝術家從 IG 將貼文照片抓下來,再利用圖形轉文字描述內容,最後再用此文字描述做圖形生成,但似乎用得模型沒有很好,所以產生了許多奇特的影像。
以現在的技術來講,影像生成已經是非常容易的事情,甚至連影片、音樂都不再是難以生成的技術,未來觀看的資訊中,不再只有單純人們生成的雜訊,會多出難以辨認的生成物件。物件是真是假,繪畫是否由人工繪製,影片音樂都只需要下指令即可,也不知道會是有趣,還是兩極。
就像相機的出現,有人會說是促使印象派畫風的出現,但我覺得反而是消滅了原本的肖象畫市場而已,印象派只不過是剛好在繪畫史的演進所促生的。就連相機出現後,另一種「超寫實主義」也反而出現,我個人覺得藝術是種呈現,或許以後會走向兩個類別,如何擅用工具與不用工具,都會有非常不錯的藝術。
只要有人因此感動到,不論是單純的美,或是被作品產生的理念感動,那對我來說,就是不錯的藝術作品。
想到《哲學小分隊.暴擊藝術世界的45問》一書提到,「我們何時下藝術判斷?到底是我們先有這些感受,然後將這些具有感受的對象視為藝術?還是我們先有了面對藝術的準備心態,才出現對作品的感受呢?」
圖三:佈展者的導覽
剛好遇到佈展者的導覽介紹,還有提到在找藝術家的一些小趣事
圖四 ~ 圖五:從當代藝術館內拍攝出去 (拍攝時間分別是 16:40 與 17:55)
二樓窗戶貼了濾光片,整體非常像是暗房,氛圍上彷彿進到異世界,吸血鬼準備出現的時刻
▌展覽資訊
熱影像 Image Fever
Duration: 2024.09.28 - 2024.12.29
Location: 台北當代藝術館 | 台北市大同區長安西路39號
Open: 週二至週日 10:00-18:00
.
.
.
#當代展覽 #展覽速報 #展覽資訊 #台北展覽 #展覽 #看展 #展覽推薦 #展覽資訊 #展覽活動 #藝術展覽 #藝術家 #吹冷氣 #exploretaipei #taipeiexpat #taipeiexhibition #exploretaiwan #原畫 #畫展 #arttaipei #當代藝術 #美術館 #博物館 #exhibition #museum #kiwiartwal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