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錄這個月可以去逛的展覽。以美術館本身做出發,整理本月新上線與即將下線的展覽!
📍 美術館地圖庫 | https://maps.app.goo.gl/QtnxeppgTYKjodUVA
臺北市立美術館 北美館 TFAM | 圓山站附近
IG | @tfam_museum
開放時間 | 週一休館,週二至週日 9:30-17:30,週六 9:30-20:30。
票價 | 普通票 30。17:00 過後免費參觀
⛔️ 之間 II—徐瑞憲個展 (~2024.10.20)
展期 | 2024.07.27 (六) - 2024.10.20 (日)
三樓 3A
📕 官方展覽介紹
2022年2月24日,俄羅斯入侵烏克蘭,引起了全球的關注。同年3月18日,烏克蘭利維夫市集廣場(Rynok Square)擺放了109輛嬰兒車,悼念在俄羅斯入侵的23天內因戰爭而失去生命的109名孩子。這個名為「Tsina Viyny(戰爭的代價)」的活動,旨在喚起全球對烏克蘭兒童因戰爭而受害的關注。
這個事件深深觸動了我們。我們希望通過藝術創作來記錄和呈現這段歷史。我們相信,藝術是一種強大的媒介,能夠喚起情感和思考,使更多人關注戰爭的殘酷現實。
「之間II」為一個結合機械動力、人機互動和聲音的大型裝置藝術作品。以100輛嬰兒車為視覺主體,每輛嬰兒車承載著不同訊息、音樂或聲音,代表著戰爭中受到影響的各個年齡、性別和職業的人們。這些聲音可能包括戰爭傳來的隆隆聲、炮彈聲、警報聲,以及音樂、哭泣、唱歌、朗讀和生活故事等。
觀者推動嬰兒車時,聲音即被啟動,每個獨特的敘事一一展開,並與裝置空間中的環境聲音交織結合,觀者將能體驗一種具體而又抽象的音景藝術。
在創作初期,我們發起了募集嬰兒車的行動,在短短兩個多月內,收到了來自台灣各地熱心父母捐贈的100多輛嬰兒車。此外,我們邀請了烏克蘭人參與這項藝術計畫,並遠赴戰火中的烏克蘭進行實地記錄、採集聲音和收集資料。
透過這個計畫,呈現這段殘酷戰爭的真相和影響,傳達烏克蘭人民的困境,為何而戰?更強調國家民主、自由與主權的重要性。同時,也希望凸顯在戰火之下被淹沒的人民的聲音。我們相信,以各種形式發聲的集體力量是能被看見的。
⛔️ 帝國的標本—蔡咅璟個展 (~2024.10.20)
展期 | 2024.07.27 (六) - 2024.10.20 (日)
三樓 3B
📕 官方展覽介紹
1945年太平洋戰爭結束,隨著臺灣政權轉移,身處於各博物館的標本有的四處流落,甚至荒廢,有的失去文件紀錄,然而標本是一種目的性的產物,當其目的性不再存在時,懸宕的意志與欲望讓祂們變成一種很尷尬的存在,隨著現代化的進程,祂們的身體成為物種的代表,我們該如何觀看這些被佚失的標本並理解祂們?本次展覽試圖在科學與歷史中透過非科學的方式與祂們溝通並共作,讓祂們在科學之外、帝國之外、歷史之外成為自己。
⛔️ 假山水 - 陳以書個展 (~2024.10.20)
展期 | 2024.07.27 - 2024.10.20
展廳 | 三樓 3A
📕 官方展覽介紹
陳以書《假山水》系列作品 (2020- 2024),以太湖石造景為動機,並且受到義大利攝影師Luigi Ghirri (1943-1992) 拍攝遊樂園假山之啟發,探討圖像在真實與虛幻間的呈現。
藝術家運用石形的堆疊構圖,將「假山」的概念植入畫景,並凸顯其基座的橫切底線,提示觀者以虛入實的意圖。
2022年,藝術家納入當今烏俄戰爭議題,試圖於畫面中的地景圖像反覆推移抽象的框線與色塊,提供觀者思索關於國界/ 國土、界線/ 定位的問題。
👁️🗨️ 個人心得
⛔️ 大家都來看你了—倪祥個展 (~2024.10.20)
展期 | 2024.07.27 - 2024.10.20
展廳 | 三樓 3A
📕 官方展覽介紹
臺灣已邁入超高齡社會,親照如同異域封城
照護者們每天都在處理內亂:近百、癌症、精障、囤積症……什麼都來一點,什麼都回不去
很幸運支持的家人們從沒放棄我們
但條件不如我的人們又該如何?
觀察自己在裡面的位置、角色變化,是共犯亦是革命
當你說「大家都來看你了」
當你被告知「大家都來看你了」
親照至親離開的人才懂,自己一部分也離開的無措感
儘管政府已投入大量資源應對,
臺灣各個角落還是默默搭起長照戰壕
警報響起時,我可能不在
如果我在,也可能是為我而響
👁️🗨️ 個人心得
🔰 飛地:一部自傳的誕生 (2024/10/05~)
展期 | 2024/10/05 - 2024/12/15
展廳 | 一樓1A~1B
📕 官方展覽介紹 本館典藏新庫即將落成之際,蒐藏廣度持續積累,特以展覽聚焦典藏中的女性藝術家作品,試圖看向當代藝術中既柔軟又富有韌性的創作維度,開展閱讀典藏品的新軸線,並凸顯典藏新庫不僅是物理空間的擴展,更承載對當代藝術內在情狀持續探索的期許。 \
展覽題旨「飛地」為一人文地理概念,意指一個國家境內存在不受其主權管轄的土地,原文enclave源自拉丁文,由字首en(in,在……之內)及clave(key,鑰匙)組成,直譯為「上鎖的空間」,藉以比喻創作者的內在狀態,指向一個能自主屏蔽的安全意識空間,使其在外力干預或情感波動下,仍能保持內心的寧靜與堅定。展覽以此映照女性創作者豐富的內在情狀與多重生命經驗,並延伸文學中常見的自傳式敘事,呈現藝術家在不同階段的創作脈絡與生命關照。
🔰 喧囂的孤獨:臺灣膠彩百年尋道 (2024/10/12~)
展期 | 2024/10/12 - 2025/02/02
展廳 | 二樓2A~2B
📕 官方展覽介紹 臺灣歷經不同的政治社會發展時期,使膠彩畫在定名及定位上有諸多複雜的擺盪,也影響其傳承發展,先後經歷日治時期日本畫技的初期傳播及二戰後的私塾師徒制傳承,至大學系所開設膠彩畫課程後,接引起新一波膠彩畫學習與創作發展。 \
本次展覽以膠彩畫在材質與繪畫追求上既東可西的特質為本,依循官辦美展及與教育體制的時間軸線概括其發展處境與面對方式,呈現膠彩畫在臺灣落地化的表現樣貌。透過藝術家及其創作聚合的臺灣膠彩畫發展圖譜,察見臺灣膠彩畫自原生來源與外在刺激的吸納及反芻中重新詮釋出新樣貌,尋找創作之道的進程擺盪在東西繪畫表現之間。
台北當代藝術館 | 中山站附近
IG | @mocataipei
開放時間 | 週一與國定例假日休館,週二至週日 10:00-18:00
票價 | 100 元
🔰 Beta+(~2024/12/29)
展期 | 2024.09.28 - 2024.12.29
連結 | Beta+ (moca.taipei)
📕 官方展覽介紹
探討資訊與新媒體時代下的短暫性、有效性,以及在快速變化的數位世界中,藝術家如何重新思考其創作方式。
策展理念
- 展覽的策展理念圍繞在當代數位技術和新媒體的迅速發展背景下,探討人們追求新鮮資訊的消費模式和短暫性的問題。它反映了即時性在當前視覺文化中的重要性,並展示了藝術家如何應對技術不斷更新的挑戰。
參展藝術家介紹
- 共有來自蒙古、法國、新加坡和台灣的九位/組藝術家/團隊參展。他們透過不同的媒材和技術,從多重視角探索當代環境與視覺文化的挑戰。
作品概述
- 作品涵蓋數位技術、算法、化學材料、表演與情境的多樣轉化方式。藝術家通過動態創作過程,使展覽空間不斷重組和變化,為觀眾帶來即時性和歷時性的觀展體驗。
關鍵作品亮點
即時性創作:藝術家的作品不是靜態展示,而是隨著展覽過程中的互動與重新組合,不斷變化,強調創作的即時性與互動性。
短暫性體驗:展覽呈現的內容具有短暫性,觀眾能夠目睹作品在時間中的演變過程。
作品創作背景
- 每位藝術家根據快速變化的社會與技術,重新思考其創作方式,反映出他們對當代視覺文化和資訊消費模式的思考。作品不僅涉及技術和媒材的更新,還試圖探討藝術創作在這樣的環境中如何進行。
觀展體驗
- 展覽鼓勵觀眾主動參與,與藝術家和作品互動,體驗作品的動態變化。這種互動和演變的方式使觀眾感受到作品的無常性與資訊的短暫性。
展覽結構
- 展覽呈現為一個動態的、持續變化的過程,而非傳統靜態的呈現方式。這種結構強調了作品的即時性,並為觀眾帶來獨特的參與感。
展覽與時代的關聯性
- 「Beta+」展覽深刻反映了當代技術迭代的加速與即時性消費文化,討論了這些現象如何影響藝術創作和展示方式,並預示了未來的可能性和挑戰。
👁️🗨️ 個人心得
本身抓不太到展覽概念,但最喜歡展品「」,記錄生活中的聲音,在看著的時候,會期待這個動作會不會有聲音,或是怎樣的聲音,也看著藝術人嘗試降低聲音的動作,有些有幫助,有些則沒有,這個很有趣,喜歡。
🔰 熱影像 Fever Image (~2024/12/29)
- 展期 | 2024.09.28 - 2024.12.29
📕 官方展覽介紹 (AI 整理)
👁️🗨️ 個人心得
很喜歡主題的英文名稱,用 fever 帶點狂熱的意義。在現今社會中照片是如何輕鬆的事,很難想像當時相機發明的時候,甚至有人說會被奪走靈魂的一塊成為相片,但在這個輕易的拍攝,相片的氾濫,你我都可以是攝影師,舉辦自己的攝影展,或許將每天的會議照片集結起來,以同個視角拍攝不同時段的人們,可能就會是個不錯的作品,名字就叫做「我有在聽」。
除了氾濫的相片,生成式圖片的出現,更是生成了許多問題。何謂真假?相片影片聲音,都不是純粹的記錄,而是各種後製或直接生成,我們該相信什麼,況且是在如此氾濫的資訊下。難道只能選擇遮住耳朵、閉上眼睛、蹲下來了嗎。
此外,認真覺得用程式來生成藝術,然後反思,是個很有趣的事。就如同今年稍早前的 【展覽】你好,人類!Hello, Human! 講述了不少生成的想法,只是我覺得還可以以藝術的角度更深層的去探討。
北師美術館 | 科技大樓站附近
IG | @montue2011
開放時間 | 週一與國定例假日休館,週二至週日 10:00-18:00
🔒 草間彌生的「軌跡」與「奇跡」(2024.12.21~)
展期 | 2024.04.23 - 2024.08.18
票價 |
📕 官方展覽介紹 (AI 整理)
x
👁️🗨️ 個人心得
忠泰美術館 | 忠孝新生站附近
IG | @jutartmuseum
開放時間 | 週二至週日 10:00-18:00 週一固定休館
票價 | 全票150元、優待票100元(學生、65歲以上長者、10人以上團體)
臺灣建築的解嚴世代 (~2025/01/12)
- 展期 | 2024.08.31 - 2025.01.12
📕 官方展覽介紹 (AI 整理)
展覽名稱與主題:
「臺灣建築的解嚴世代」——探討臺灣解嚴後的建築發展及其對社會變遷的影響。策展理念:
透過分析 1980-2010 年間臺灣建築的發展,聚焦於「解嚴世代」的建築師們,展現出他們的創新與非傳統的建築風格,並辯證這群建築人如何透過集體力量反轉傳統價值觀,改變臺灣建築的面貌。參展藝術家介紹:
主要由龔書章擔任總策劃,研究小組成員包括王增榮、吳光庭、郭文亮、詹偉雄、褚瑞基、王俊雄、林芳慧等,這些建築師和學者是臺灣建築領域的重要人物,他們對於建築設計及城市發展有深刻見解。作品概述:
展覽呈現了解嚴世代建築師的代表作品,並通過展覽、媒體與設計等不同角度,展示他們如何表達「不連續性」的特質——即不再遵循過去的傳統,而是探索新的建築語言。關鍵作品亮點:
重點介紹解嚴世代建築師的作品,這些作品以創新設計打破了過去的建築框架,體現出對自由、個性和社會變遷的回應。作品創作背景:
這些作品大多受到臺灣解嚴前後的社會與政治變革影響,展現了建築師們追求自由、解放及個人創作空間的努力。觀展體驗:
觀眾將通過精心設計的展覽空間與多媒體互動,深入了解這一代建築師如何在社會劇變中找尋自身的定位與發展。展覽結構:
展覽以時間為主軸,分區展示解嚴前後臺灣建築的演變,同時也以不同主題區呈現建築師們的作品與理念。展覽與時代的關聯性:
展覽探討臺灣解嚴這一重要歷史事件對建築發展的深遠影響,並剖析當代建築與社會、經濟、政治變革之間的緊密關聯。學術或歷史背景:
展覽涉及 1987 年臺灣解嚴的歷史背景,並將建築發展與當時的民主化進程相連,提供豐富的歷史資料作為參考。
這次展覽旨在讓觀眾了解臺灣建築在解嚴後如何脫離傳統束縛,探索新的設計思路與價值觀,並思考建築師如何透過創作,回應社會劇變中的挑戰。
👁️🗨️ 個人心得
歷史感很重,附上了許多的參考文件,像是當時的展覽專輯,可以看超級久,難怪這次有賣無限通關票。
「無殼蝸牛運動」跟「1970的大買房」,還有「野百合事件」跟「1990的股市萬點後」
把一堆文件扔到面前,自己做解讀,有點難去消化。
中間區塊有不少的建築3d,但感覺像是一區一區的介紹,我自己有點抓不到重點。解嚴後的自由,在宗教文化上更能表達自己;而在921後,政府民間團體合力的重建,重新站起來。最後環境與建築,不是對抗,而是互相,所以體驗或是融合,將是之後的重點。
最後則是這超過25年的建築發展圖片,有許多在北美館被展覽,能懂
富邦美術館 | 市政府&永春站附近
IG | @fubonartmuseum
開放時間 | 週二休館,週三至週一 11:00-18:00
票價 | 預約購票制。雙展展覽早鳥票 880 元,原價 1200 元
梵谷:尋光之路 (~2024/11/11)
展期 | 2024.08.24 - 2024.11.11
展廳 | 3樓 日光展廳
📕 官方展覽介紹 (AI 整理)
展覽名稱與主題:
《梵谷:尋光之路》——探索梵谷在繪畫中對光影與色彩的探究,以及這些元素對其藝術風格轉變的重要影響。策展理念:
展覽聚焦梵谷創作中的「追光之旅」,特別是他從初期的荷蘭寫實風格轉變為後印象派大膽用色的過程,展示梵谷如何通過光線與色彩來表達情感與自然的深刻聯繫。參展藝術家介紹:
文森.梵谷(Vincent van Gogh),荷蘭後印象派大師,作品以強烈的情感、流動的筆觸及鮮豔的色彩著稱,對20世紀藝術發展影響深遠。作品概述:
展覽呈現梵谷的25幅珍貴畫作,涵蓋其早期在荷蘭深受古典影響的灰暗色調作品,及其在巴黎與亞爾期間,轉向鮮明色彩與光影探索的代表作品。關鍵作品亮點:
來自荷蘭庫勒穆勒美術館的珍稀館藏,包括梵谷在巴黎轉變風格的畫作以及他在亞爾的成熟期作品,這些作品體現了他對光線與色彩的敏銳捕捉。作品創作背景:
梵谷在1886年移居巴黎後,受到印象派及日本浮世繪的影響,逐漸放棄灰暗的色調,轉而使用高彩度顏料,並在1888年到亞爾後,風格逐漸趨於成熟,筆觸更為流暢,色彩鮮明,充滿情感表達。觀展體驗:
觀眾可近距離觀賞梵谷的真跡畫作,並透過多媒體展示深入了解梵谷對光影及色彩的獨特詮釋,展覽以豐富的感官體驗重現梵谷的「追光之路」。展覽結構:
展覽分為數個階段,從梵谷的荷蘭時期、巴黎時期再到亞爾時期,按時序呈現其風格的演變,並強調光影對其作品的影響。展覽與時代的關聯性:
展覽反映了19世紀末歐洲藝術界的變革時期,特別是印象派和後印象派運動對光影和色彩的關注,並探討了梵谷如何透過自己的創作回應當時的藝術潮流與個人內心的掙扎。學術或歷史背景:
展覽涵蓋梵谷在1880年代創作過程中的歷史背景,解釋了他如何從寫實主義逐漸轉向後印象派的風格,並深入剖析他的藝術探索與心路歷程。
此展覽提供觀眾一次難得的機會,從中感受梵谷對光影的追求及他在藝術史上的非凡成就,並體驗他深沉情感與創作的獨特魅力。
👁️🗨️ 個人心得
梵谷這次來的畫作比較少見到,其中花卉類型是我之前比較少接觸的。從中,看到了色調的大幅轉變,豐富的色調、互補色、點描法、紫色,各種嘗試中看到梵谷驚人的成長,也知道光是梵谷重要的轉捩點,照進了當時他的心中。
但隨著時間過去,住進醫院的梵谷,色調我覺得收斂不少,但在筆觸上的運用,卻更有自己的特色,被他在各種細節中對於筆觸的選擇,感到非常的佩服,有夠讚!
🔰 國立故宮博物院 | 士林站轉公車
IG | @nmh_museum
官網 | 國立故宮博物院 (npm.gov.tw)
地址 | 臺北市士林區至善路二段221號
票價 | 150
🔰 大美不言—國立故宮博物院、巴黎裝飾藝術博物館及梵克雅寶典藏精粹特展 (~2024/12/29)
展期 | 2024.09.26 - 2024.12.29
標籤 | 陶瓷、玉器、珍玩、器物
📕 官方展覽介紹
國立故宮博物院偕巴黎裝飾藝術博物館(Paris Musée des Arts Décoratifs)與Van Cleef & Arpels梵克雅寶,將於2024年9月26日至12月29日在台北,以及2025年1月23日至4月20日移至嘉義,隆重呈獻「大美不言」典藏精粹特展。
「大美不言」特展以莊子的名言為展覽標題,詮釋大自然的美麗事物,對應展品物件之美,將給予參訪者帶來無垠想像、不言而喻。本次展覽由國立故宮博物院、巴黎裝飾藝術博物館,及Van Cleef & Arpels梵克雅寶三方共同策劃,展件涵蓋陶瓷、玉石、傢飾、瓷器、服飾、雕塑、平面藝術、珠寶與鐘錶等,總數逾260件瑰寶,引領訪客穿越時空,沉浸於裝飾藝術之旅。
👁️🗨️ 個人心得
公主駕到!清代文獻中的公主身影 (~2024/12/01)
展期 | 2024.09.07 - 2024.12.01
標籤 | 圖書文獻、器物
📕 官方展覽介紹
歷史上有許多「無聲之聲」。他們不見得在文獻裡被詳細記載,卻一樣行過土地、參與時代,擁有獨一無二的人生故事。
在往昔以男性為中心的傳統社會裡,女性經常是相對無聲的一群。然而,女性如何立足於歷史?他們留下哪些足跡?這次例行展就從女性史主題出發,以在小說或戲劇中依然令人熟悉的「清朝公主」為主題,來嘗試摸索這些課題。
展覽內容以本院所藏清宮檔案文獻為主,呈現清朝公主的身分制度、人際關係、生命故事,及他們在清帝國政治運作中的位置與意義。在這些各類文獻裡,也許我們能找找看,歷史主流敘事之外的人們,在過去與現在,留下了什麼樣的聲音與姿態。
👁️🗨️ 個人心得
四通八達ー古代道里交通圖籍展 (~2024/12/01)
展期 | 2024.09.05 - 2024.12.01
標籤 | 圖書文獻
📕 官方展覽介紹
道里,道路與里程數的合稱詞,古代道里交通圖,泛指以道里為主要內容,或是兼繪道路,記有里程數的各種地圖,除單件形式外,亦經常以插圖方式,附存在書籍之中,因此,凡具道里內容特性者,不論書或圖,皆在展示範疇之內。
就功能言,古代道里交通圖籍,與今日電子交通指南系統大抵相似,皆在指引交通,兼而表現道路周遭地貌,隨著製圖技術的演進,今、古道里交通圖籍外觀已大不相同,其普及與便利性,更不可同日而語,現代電子交通指南,形式單一,隨手可得,而古代道里交通圖的數量雖然不多,但品類、形式豐富多元,比如商書裡的路引、路程圖,方志書籍經常附刻的府、縣地圖,或是專為帝王出巡、謁陵編繪的往返程站細圖,將士戍防巡邊專用的邊防圖,串聯四方的大型驛路圖,以及省、府、州、縣等地方政區圖裡,連帶繪出的城市路線圖等。
展覽精選院藏14世紀至20世紀初期,具道里特性圖籍總二十組件,分兩檔展出,第一檔有:驛路大觀、南北大路、清帝謁陵、行遍天下、市民大道等單元;第二檔維持前、後不變,其餘調整為巡邊之路、翻山越嶺、南巡路上。
除文物外,「走在臺灣的路上」多媒體互動裝置,以〈康熙臺灣輿圖〉(臺博館藏)與〈乾隆臺灣地圖〉為素材,結合新竹至本院交通路線空拍動態影像,兩相輝映,提供觀眾行走古代臺灣南北大路的真實感受。
👁️🗨️ 個人心得
看得見的紅樓夢 (~2026/05/17)
展期 | 2024.05.17 - 2026.05.17
標籤 | 陶瓷、玉器、珍玩、器物、圖書文獻
📕 官方展覽介紹
《紅樓夢》是在追憶,追憶著盛清時期的貴族世家,富貴繁榮的似水年華。小說裡瀰漫著,作者曹雪芹(約1716-1763)對於往事的痴迷與回望,以及一聲一聲對於盛極而衰、家族敗落的嘆息。展覽以《紅樓夢》為題,以國立故宮博物院、國家圖書館及國立臺灣大學圖書館藏品為材,以「物」來讀小說,將帶領我們看見那段消逝的年華,看見《紅樓夢》的絕美與哀戚。
展覽以三個軸線展開。一、「大雅可觀」:呈現《紅樓夢》迷人之處,在於貴族階級精緻的物質文化,在於其為作者生於江寧織造世家的生命經驗,所顯現出的富貴榮華;二、「異物奇貨」:挑揀書中來自外國的舶來品,提示作者以此襯托賈府的時尚,提示正因作者身處的時代宮廷流行「洋貨」,所掀起的仿效風潮;三、「一番夢幻」:說明書中人物依據使用、相關聯物品的描繪,塑造出不同的性格與隱喻,塑造出女性短暫卻燦爛的生命姿態,令人憐惜與不捨。
《紅樓夢》離不開「情」,親情、愛情、友情、主僕之情。情又與「人」之間的互動,緊密絣織。人又透過「物」的點綴,顯得立體而有溫度。「物」,讓小說有了畫面,成為看得見的《紅樓夢》。
👁️🗨️ 個人心得
國立歷史博物館 | 植物園旁邊,小南門站附近
IG | @nmh_museum
官網 | 國立歷史博物館 (nmh.gov.tw)
地址 | 臺北市中正區南海路49號
票價 | 80
🔰 他者.他方:常玉與旅法藝術家的巴黎跫音 (~2024/12/08)
- 展期 | 2024.09.13 - 2024.12.08
- 展覽頁面 | 他者.他方:常玉與旅法藝術家的巴黎跫音
📕 官方展覽介紹節錄
展覽聚焦於20世紀初至中期,以常玉為代表的亞洲旅法藝術家與巴黎學派的藝術交會,探討留法藝術家的經歷與文化交流。
常玉在1921年隨著「勤工儉學」的浪潮抵達巴黎,躋身於第一代留法藝術家,也趕赴了1900年至1960年間因世界各地藝術家群聚而形成的「巴黎學派」盛會。日本藝術家藤田嗣治是此學派中最負盛名的亞洲藝術家,經常被與常玉相提並論。1930年左右,日治時期的四位前輩藝術家陳清汾、顏水龍、劉啟祥與楊三郎,也在不同的境遇下先留日再輾轉赴法學習。第二次世界大戰後,並稱「留法三劍客」的第三代留法藝術家吳冠中、趙無極與朱德群成功融入戰後法國藝壇,且都與常玉交好。與常玉幾乎同時抵達法國的潘玉良,以及躋身第二代留法藝術家的袁樞真,是留法藝術家中難得的女性。最後,常玉的同鄉席德進在1963年赴法遊歷,並在1966年返臺時與常玉機場一別,卻從此天人永隔。
常玉的52件油畫作品是展覽的核心,國立歷史博物館自1968年以來收藏並展示常玉的重要作品,這次展覽亦包含其他藝術家的代表作,展示其風格演變。
👁️🗨️ 個人心得
花卉、裸女、風景是這次我看到主要的類別。
花卉的顏色充滿著張力,想到了野獸派,特別喜歡大紅大金色的《菊》(雖然後來查到原本是白色,只是因為氧化而變成金色)。靜物花卉常被當作剎那的捕捉,花每一刻都在轉化,藉由畫來定格,但常玉很喜歡加入一些動物昆蟲,讓我覺得畫的故事性瞬間多了不少。
裸女的線條,圓潤而簡潔,深深被吸引。導覽說「常玉是用寫來畫裸女」,可以體會到那個流暢感,以及簡單的線條卻勾勒出女性的美。
風景類型的,顏色對我來說有點太厚重,讓我喘不過氣。畫中草原上奔走的動物,我覺得是茫然,並非自由。
最後買了裸女的畫卡,讚!
⛔️ 雕築史跡—探索史博建築之美 (~2024/10/13)
- 展期 | 2024.02.21 - 2024.10.13
- 展覽頁面 | 雕築史跡—探索史博建築之美
📕 官方展覽介紹 (用 chatgpt 摘要)
展覽探討國立歷史博物館館舍的歷史變遷,從日治時期的迎賓館到今日的國寶級博物館,展示建築風格與歷史演變的精彩故事。
館舍為歷史建築,基地處植物園遺址範圍,可謂集多樣文化資產內涵於一身。特別是長年矗立於植物園荷花池畔的紅牆綠瓦顯眼地標─史博館館舍建築,它的歷史最遠可追溯至日治時期,經歷戰後數次增改建,終成為目前的「中國古典式樣新建築」(俗稱「宮殿式建築」)。
展覽分為三個單元,依次介紹館舍的發現與修復過程、建築的前世今生、以及修復中的美學語彙與永續設計理念。
此展覽反映了博物館建築在不同歷史時期的功能轉變與文化內涵,並強調現代修復中的環保與永續精神,契合當前全球對於歷史建築保存的關注。
👁️🗨️ 個人心得
今年才重新裝潢開館的歷史博物館,曾經是台北熱門的博物館,經歷了許多代的變革,重生後,將繼續往前。
國家攝影文化中心 | 台北車站附近
IG | @ncpi_taiwan
地址 | 臺北市中正區忠孝西路一段70號
票價 | 免費
典藏開卷:日治時期寫真帖中的臺灣 (~2025/01/05)
展期 | 2024.09.05 - 2025.01.05
展廳 | 301-303展覽室
📕 官方展覽介紹 (AI 整理)
展覽名稱與主題:
《典藏開卷:日治時期寫真帖中的臺灣》——展示日治時期臺灣的影像紀錄,透過寫真帖中的照片描繪殖民時期的社會、文化與經濟發展。策展理念:
展覽立基於專家學者的研究,精選寫真帖中的珍貴照片,並通過圖文並茂的介紹,讓觀眾以影像形式了解日治時期的臺灣社會風貌,深入探索當時的殖民地治理與發展。參展藝術家介紹:
策展團隊由鍾淑敏、沈佳姍、鄭麗玲等學者組成,專注於日治時期臺灣影像資料的研究與詮釋。作品概述:
展覽展出超過350幀影像,來自6部寫真帖(共9冊),包括政治、經濟、社會發展以及自然風光的記錄,反映了殖民政府的治理成果與時代背景。關鍵作品亮點:
《行啟紀念寫真帖》記錄了1923年裕仁皇太子巡視臺灣的行程,影像展示了當時的殖民地建設與社會風貌;《大正八年台北廳下虎列拉流行概況》則反映了1919年霍亂疫情期間的防疫措施與社會影響;《臺灣寫真通信》則展示了臺灣的自然風光與文化遺產。作品創作背景:
這些寫真帖多由日治時期的官方機構或民間出版,影像雖帶有殖民統治的宣傳目的,但同時也為後世留下了珍貴的歷史檔案,記錄了當時的社會現實與文化景觀。觀展體驗:
展覽透過影像與文字的結合,邀請觀眾探索日治時期的臺灣,提供深入了解這段歷史的機會。展覽以照片中的人物、事件、地點和背景故事為主線,設計出富有層次的視覺與知識體驗。展覽結構:
展覽分為不同展區,依據寫真帖的主題如政治活動、防疫實況、風景名勝等進行展示,讓觀眾逐步了解日治時期的各個面向。展覽與時代的關聯性:
展覽呈現了日治時期臺灣在政治、經濟、衛生等領域的發展,透過影像資料回顧這段歷史,同時也與當代的公共衛生議題產生對照,如同當前人們面對疫情時的防疫經驗。學術或歷史背景:
展覽的背景基於日治時期臺灣的殖民統治,並通過照片揭示當時的社會結構、城市建設與文化交流,展示了日治後期臺灣與日本之間的政治經濟關係。
這次展覽不僅讓觀眾看到百年前的臺灣景象,也提供了對歷史、文化及殖民時代社會運作的反思。
👁️🗨️ 個人心得
🔰 典藏開卷:日治時期寫真帖中的臺灣 (2024/10/10~)
- 展期 | 2024.10.10 - 2025.02.02
📕 官方展覽介紹
日本治臺50年期間(1895-1945),治理、開發臺灣的過程,經由攝影術的影像紀錄,集存為一冊冊的寫真帖。「寫真帖」是一種以實體照片黏製或印刷製成的相簿,部分影像附加有簡單的說明或背景資料。內容多元的各類日治時期寫真帖,在日、臺統治從屬的政治現實牽動下,不管拍攝、出版者是官方機構或民間組織,皆不可避免地反映著統治者的殖民論述與展示意圖,呈現出特別挑選、布置下的「官方觀點」,成為當時殖民政績的宣導工具。但從文化資產的角度而言,寫真帖所收錄的豐富照片,同時也為臺灣的歷史、文化、經濟與社會發展留下了珍貴的影像檔案,紀錄與見證了臺灣曾經走過的歲月歷程。
國家攝影文化中心目前共計典藏了72冊的日治時期寫真帖,自2020年開始與大學院校、研究機構及文史工作者合作,針對部分寫真帖中的照片進行考據、研究與影像內容的分析與詮釋,並陸續轉化為國家攝影文化中心官方網站上的線上開放資源,與大眾分享。
本次推出的「典藏開卷:日治時期寫真帖中的臺灣」展覽,立基於鍾淑敏、沈佳姍、鄭麗玲、徐佑驊、陳文松及其團隊等專家學者的考據、研究、及詮釋撰述成果,從6部(計9冊)寫真帖中精選超過350幀影像,提供觀眾進入影像細節、照片歷史典故的開卷體驗中。值得特別一提的是,本展以寫真帖中的人、事、時、地為經,照片的分類內容為緯,以有圖、有文、有介紹的方式,讓大家能透過影像,描摹日治時期臺灣的社會情境及生活樣貌,了解這片土地當時的自然風光、風俗文化、豐富物產,以及在殖民統治下的城市基礎建設、衛生防疫實況、農業水利設施、產業開發、港口及交通建設的多元梗概。
👁️🗨️ 個人心得
國家臺灣博物館 | 台大醫院站附近
IG | @taiwanmuseum
官網 | 國立臺灣博物館 (ntm.gov.tw)
地址 | 臺北市中正區襄陽路2號(二二八和平公園內)
開放時間 | 週二到週日每日 9:30-17:00
票價 | 全票 30 元;半票 15 元
有「常設展」與「特展」,一票兩個展都可以逛
捷克城堡與堡邸 (~2024/11/30)
- 展期 | 2024.06.13 - 2024.11.30 (六)
📕 官方展覽介紹
由專人帶領探索歐洲自中古世紀以來捷克城堡中所孕育獨特的藝術及文化,包括知名的世界文化遺產─「布拉格城堡」及「切斯基庫倫洛夫城堡」等珍貴歷史,透過建築、庭園、內部裝飾、古堡百餘張珍藏影像及博物館重要藏品重現國人眼前。
師大美術館 | 古亭站東門站附近
IG | x
地址 | 臺北市大安區和平東路一段129號
開放時間 | 週二至六 10:00-17:00
票價 | 免費
典藏精選展
📕 官方展覽介紹 (AI 整理)
展覽讓觀眾在寧靜的藝術氛圍中感受瓶花、靜物的美,並透過這些日常物品的描繪體會到藝術家對生活的熱愛與深思。
CHANGELOG
[Add] 新增歷史博物館
[Add] 新增故宮博物館
[Add] 新增上線/關閉的表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