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懂書法》文學與藝術的融合

🎃 簡單說

了解文學與書法字體的合作表達,即是看懂書法的最重要環節

🗒️ 用三段話說明這本書的內容

  • 書法在現今電子化的式微,但也透過電子化更能接觸各種類型的字帖,在學習上是更方便的

  • 看懂書法的重點,在於優先理解內容,再藉由字體呈現的風格,深入體會書寫者的心境,這才是欣賞書法的一大要點

  • 每種字體都有其表達的精神及應用,像是行草書的瀟灑自在,適合在日常與書信往來;楷書的謹慎鄭重與隸書的古樸隨意,適合用在碑文紀念及公告;篆書的威嚴公正,則適合在文書公告上。同樣的內容,在不同字體上有不同的韻味,而且在不同人的詮釋下,甚至會有更多的特色展現

❓ 為什麼選擇這本書

書法是我不熟悉的領域,每次都不得其門而入,因此想藉由這本書,獲得敲門磚

💡 這本書為我帶來什麼改變

Discover

最近有回歸筆記書寫,這本書讓我特別觀察我在寫不同內容時的字體風格差異,挺有趣的

Todo

  • 之後有書法的作品,會更注重字體與內容的整合表現

❤️ 喜歡的句子

  • 各個字體有有自己的表情

  • 「學書法的方法」不應該比「學寫好書法的方法」重要

  • 書法不是只有看字的橫豎,重要的是內容與其的結合,透露出書寫者的情緒

📂 我聯想到的書籍

  • 《名畫的構造》:這本書提到的平衡與不平衡,讓我聯想到中文字的工整與瀟灑間的平衡

📝 筆記

書法是結合文學與藝術的作品,一開始接觸可能只憑視覺印象來表達,無法說出哪裡令你喜歡、哪裡令你不喜歡,此書提到可在書法中觀注三個地方

  • 內容:了解其背後文學的涵義,知道心境與創作原由,更能理解接下去的呈現方式

  • 技術:書法的技術,紙張與毛筆的選擇,與呈現的細節

  • 組合:看內容呈現的情緒,搭配技術上的發揮,能否互相襯托昇華彼此,像是若將一封表達情緒的內容,選擇用謹慎的楷書來書寫,將會無法看到書寫者的心理,可能較為冷冰冰

在現今時代中,經歷了許多的疊代,以下是我自己的看法

用筆書寫

  1. 書法:藉由書信往來,完整的記錄書寫裡的字與文

  2. 原子筆:少了毛筆的濃厚轉折,但更佳方便的書寫

電子打字

  1. 電腦:以電子郵件作為書信,將書寫改成打字,沒有個人字體

  2. 手機:社群媒體為現今書信的主要工具,以短句來回為主,藉由貼圖、表情符號來輔助情緒的傳達

>> 以語音、視訊作為更貼近的聊天工具

字體

  • 行書:

    • 瀟灑自在

    • 個人記錄、自由書寫、書信往來、生活應用

    • 個人特色,適合練習

    • 三大行書帖:王羲之《蘭亭序》「美的精妙」、顏真卿《祭侄文稿》「沉痛鬱結」、蘇東坡《寒食帖》「苦難後的曠達與瀟灑」

  • 草書:

    • 豪放暢快

    • 個人記錄、自由書寫、書信往來、生活應用

    • 個人特色,非隨意亂寫,有明確規矩,不能馬虎

  • 隸書:

    • 古樸、隨意

    • 碑文紀念、公告

  • 楷書:

    • 謹慎、鄭重

    • 碑文紀念、公告

    • 適合一開始接觸,了解此字體在書法中的規矩性,但因其非日常實用之字體,故可轉向其他字體,像是行書,最廣泛的字體

    • 許多書法課程過於強調「學書法的方法」,過於在姿勢、握筆等地方著墨,反而捨本逐未,讓「寫好書法的方法」沒有被正確傳達下去

  • 篆書

    • 威嚴

    • 文書、公告

    • 富含垂直、水平、等距

最好的書寫條件都用於書信。而書信難免會有錯字,連經典作品都是,卻要求書法不能有錯字,否則不及格。

臨摹要依照程度,就像是練習樂器一樣,隨著程度練習字帖。若是一開始就接觸高難度的,只能模仿形,無法從中學到精神及其內涵,會蠻可惜的。此外,建議一開始找老師帶入門,可更能知道形與背後的韻味是否到位。

至於有些作品不適合臨摹,因為沒有對應的心境,可能很難體會。

能理解書法的歷史,但自覺還是沒辦法理解書法之美。

🗂️ Metadata

侯吉諒《如何看懂書法》

  • 出版社:木馬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 出版月份:2021/07

  • 頁數:2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