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製茶學》從零開始認識茶製作的好書
🎃 簡單說
科普教科學的茶,透過這本書,可以從零開始認識台灣茶的各種基礎知識,包含過去的歷史、茶湯的物質、茶的種類及其對應的製作方法,更是有滿滿的照片說明,非常推薦給對茶有興趣的新手。
🗒️ 用三段話說明這本書的內容
從茶名知道製作過程及發酵程度,及其背後可能的茶樹類型。台灣已發酵程度可分成不發酵(綠茶)、部分發酵茶(烏龍茶、鐵觀音)與全發酵茶(紅茶)。不發酵的第一步從炒菁或蒸菁開始,發酵茶則是從萎凋開始,再去控制發酵的程度,產制不同風味的茶類
製茶的幾個關鍵步驟:
萎凋過程屬於失水,需避免輸導組織喪失功能,造成死菁,因此加入攪拌。液泡中的多元酚類化合物進行激烈的氧化反應,轉換成形塑烏龍茶風味的物質
殺菁(炒菁/蒸菁)即是藉由高溫破壞酵素活性,來停止多元酚氧化反應的繼續
揉捻則是將芽葉部分破壞,讓枝液流出黏附在表面,並且可有效降低體積,方便運輸。
乾燥,可溶性成分凝固
茶的屬性:
產區
茶樹品種
茶樹海拔
採摘時期
製造過程
發酵程度
有無特殊處理(後發酵、焙烤、花茶、松木杉木煙燻等等)
❓ 為什麼選擇這本書
當時有喝茶,但對於茶一知半解,看了《現代茶經》後,發現對於製作還是不知道,因此剛好遇到這本滿滿製作過程照片的書
💡 這本書為我帶來什麼改變
Discover
完整的了解茶的製作過程,雖然現在比較少喝茶,對於某些知識的連結可能稍嫌薄弱,但若是遇到跟茶有關的問題,可能會先來看看這本。
除了製作過程外,更是有每種茶類型的外觀、水色與葉底,非常的完整。
對於茶來說,我覺得我當初最困難的地方在於茶沒有像咖啡有各種屬性標列,都是名字而已,像是凍頂烏龍茶、包種烏龍茶,甚至是產地名稱的烏龍茶,需要深入了解才知道這包茶的屬性,像是茶樹類型、製作過程、發酵程度、有無焙烤,對於我來說有點困擾。
Todo
- 以後喝茶的時候,看得懂茶的類型,並且從茶湯能推測出預期的風味
❤️ 喜歡的句子
📂 我聯想到的書籍
《現代茶經》:從中國角度看茶的種類
《咖啡聖經》:概念性質介紹咖啡產區與品種的書,也包含各種類型的咖啡調飲
📝 筆記
🗂️ Metadata
農業部茶及飲料作物改良場《臺灣製茶學 (第二版)》
出版社: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出版月份:2023 (第四版出版於 2024/12)